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 年 12 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学校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内蒙古教育现代化 2035》等重要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特编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 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推动改革发展,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成绩显著,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声誉日益提升,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本科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教师教育特色得到彰显,师范生比例不断提升,2020 年度师范生招生比例达到 70.44%。数学与应用数学通过师范专业认证。首创全国教育实习“双选”制。构建了非师范专业转型职教 师资培养模式,19 个非师范专业实现转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 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8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 门,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 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新成效,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 1 项,自治区级金奖 5 项,银奖 5 项。
(二)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成效显著
新增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3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3 个,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 7 个学科进入全国前 70%的行列,科学技术史学科获得 B+。科学技术史入选自治区一流学科,心理学成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在新一轮学位点增列工作中,10 个博士一级学科、1 个博士专业学位点和 1 个硕士专业学位点通过自治区评审。6 篇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1 个案例荣获首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二等奖。 7 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管理者、13 名导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60 名导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论文指导教师。获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3 篇、自治区级优秀博士学位 3 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83 篇。
(三)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有效提升,科研经费较“十二五”期间增长 62。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 项、重点项目 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1 项、政府间国际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1 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荣获省部级科研奖 150 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 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1 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 140 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 8 项。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 10 个,自治区级创新团队 10 个。4 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厅评估,“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联合校内外资源组建 6 个协同创新平台,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十三五”末,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39.5%,比“十二五”末提高 13.5%。2 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6 人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人入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31 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9 个团队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入选“全国工人先锋号”。6 人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 人获得自治区“杰出人才奖”。引育“雄鹰计划”六级岗以上高层 次人才 15 人。全员岗位聘任稳步推进。
(五)开放办学步伐加快
新建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阿斯塔菲耶夫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 1 个、蒙古国扎门乌德市第二综合学校孔子课堂 1 个,新增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3 个。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创办“丝绸之路国际那达慕”并举办三届活动,倡 议成立丝绸之路沿线大学校长联盟,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积极开展援外项目和传统蒙古语培训。合作共建附属学校 4 所。
(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校园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学生公寓楼 2 栋,全面修缮 34 栋,学生住宿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了理工楼、赛罕校区南门等工程建设任务和家属区楼宇产权办理。积极争取资金启动地理楼、音乐大楼建设。教职工工资福利、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在 职教职工工资和绩效累计比“十二五”期间增长 59%、人均增加6.3 万元。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费用较 2015 年增加 9039 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增长 15.4 亿元。妥善解决了国际交流中心大楼集资款本息的全额退还工作,维护学校教职工的权益。 两校区功能进一步优化,学校主校区移至盛乐校区。信息化建设 卓有成效,在线协同办公全面开展,网络视频会议专网建成并投 入使用,开发多个疫情防控应用系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疫 情精准防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图书信息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 提升。后勤经营性资产与服务保障依规合理剥离,逐步完成两校区物业服务等外包工作。
(七)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
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两学一做”常 态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党史学习教 育。完成新一轮干部聘任、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干部队伍进一 步年轻化。成功召开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三步走”发 展战略。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进度符合预期,重点工作亮点纷呈,部分工作超额完成规划任务,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地位更加凸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定位更加清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更加坚定,服务区域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痼瘴顽疾提出了一揽子政策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引导高校精准定位分类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密集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卓越教师计划 2.0 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对新时代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作出战略性、全局性部署,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制度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提升 100 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办学条件、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师范院校、学校师范生比例的大幅度提高和师范生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上浮等多方面有利条件,为学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学校发展正处于极其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学校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和 积累的诸多问题,成为了制约今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和弱项:
一是创新发展的思想不够解放、能力还有欠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担当意识和建设一流大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不够强, 干事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还没有全面落实到位。
二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需进一步增强,数量、结构、水平与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学科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严重不足,制约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学科实力。
三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完善和提高,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管理部门之 间协同意识、行政人员专业化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级学院能动性需要进一步发挥。
四是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向基层延伸不够深入,二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不够有力,政策落实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十四五”时期,全校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在发展实践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办学治校全过程。立足新发展理念,聚焦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以“双 一流”建设为主线,以“补短板,聚资源,扬优势,提质量”为 导向,着力提升学校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作用、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排头兵作用、教师人才培养风向标作用、教师教育服务力领头雁作用,为建设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 办学方向,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坚持“五育”并举,构建“三全 育人”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完善新时代师范教育体系,旗帜鲜明地强化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四有”好老师,为加快推进自治区教育现代化、更好服务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阻碍师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补齐短板、增强弱项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 整体性推进,坚持全校一盘棋,调动齐心协力共建师大的积极性, 统筹教学科研发展,加强优势特色建设,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协同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主要目标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即到2022年建校 70 周年之际,建成教师教育领先的区域性一流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到 2030 年建校 80 周年前后,基本建成教师教育领先、拥有若干国内一流学科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到 2050年建校 100 周年前后,把我校建设成以教师教育为引领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紧紧围绕到本世纪中叶的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学校 2035 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1.2035 年远景目标
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建设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办学目标,既是学校历史传承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办学的目标追求。按照党中央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展望 2035 年, 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建成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拥有若干国内一流学科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学科、体育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能力显著增强;一部分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得到加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快速、更可持续的新发展,广大师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实质提升,广大校友的荣誉感、自豪感显著增强,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保持在自治区高校前列。
2.“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精准把握党和国家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机遇和政策红利,争取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 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自治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方面的基 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充分彰显。主要目标如下: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保持本科生规模基本稳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实现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达到 100 人,硕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达到 1800 人。普通师范类专业力争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国家二级认证,2—3 个师范类专业启动三级认证工作。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13 项以上。建设成为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本科学生升研率力争达到 17%,其中优势专业升研率力争达 25%。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生毕业去向就业率稳中有进,高质量就业成效显著。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国家级成果。
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推进学科优势特色布局、梯次发展, 力争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6 个,争取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获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科学技术史力争获批国家级一流学科,实现国家级一流学科零的突破;力争心理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获批自治区一流学科。
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深度参与“科技兴蒙”行动,发挥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聚焦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优化高水 平科学研究布局。重点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应用数学中心”等申 建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平台、重大奖项、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新 突破,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进一步涌现,服务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年师均科研经费力争达到 10 万元。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强化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引进和培育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50 人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 55%。力争引进“长江学者” 2—3 人,30 名左右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建设国家级创新团队 2—3 个,实现国家“杰青”“优青”新突破。
社会服务作出新贡献。学校“双一流”建设与推动国家、自 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培养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质师资的能力全面提升,服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势持续彰显,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
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聚焦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打造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桥头堡,赴外交流学生达到 140 人,赴外访学、交流教师达到 150 人次。留学生规模稳定在 800 人左右。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蒙古国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战略合作。办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立蒙古国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为优化汉语国际传播形态作出更大贡献。
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坚持党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领导,全面依法治校深入落实,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完善,全校一盘棋局面基本形成。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推进,引导教师潜 心育人的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全校师生经过不断努力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目标。院系设置更加优 化,办学重心全面下移,学院办学活力充分释放。民主管理与监 督机制更加完善。
办学条件取得新进展。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改观,两校区工作运行高度融合。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教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办事方便网速快、掌控校情数据准”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基本建成。
四、发展任务
(一)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动教育教学范式转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培养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兼备学科交叉综合素养、彰显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举措》,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建设的主线,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树牢大思政观,分步骤在全校范围内建设一批示范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课,建设 100 门校级“思政”示范课程,逐步构建“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思政教学体系。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紧扣主线和“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单位通力合作、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载体、夯实抓手、细化措施,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利用好“三月一周”,以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全员化、常态化、长效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任务,积极争创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入推进实施“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高标准建设好“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打造内蒙古师范大学“石榴籽”品牌,建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重要阵地。在高质量建设学校现有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科学研究平台,深挖学校各学科资源,积极争创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坚持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整合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 加快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成果。坚持“五育并举”,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体系。加强学生管理服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体系,加快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推动本科生研究生事务一体化。实施“赋能润心”学风建设工程,强化“优秀学子领航计划”引领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持续增强资助育人成效。大力加强就业工作, 完善全程就业服务。健全学生实习实训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力度。拓展就业服务范围,构筑就业社会支持网络。
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人才培养一体化建设。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遵循,抓住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等关键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师范生“双班”、实习“双选”、计算机基础、体育、外语、军事理论、创新创业及第二课堂等课程“立项、获奖、证书转换成绩”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格局。
分类深化招生改革。完善招生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招生、培 养和就业联动机制。积极争取扩大自治区地方公费师范生和定向培养规模,稳定师范生 70%的招生比例。建设生源基地,持续推进区内及全国招生计划投放较多省市的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在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中开展“本硕连读”招生方式。实现 公费师范生免试攻读非全日制教育硕士。通过“硕博连读”和“申 请—审核制”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力争达到 80%。
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格局。基础教育师资与职业教育师
资协调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履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新要求。重点推动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等教师教育平台培育建设。推进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师范生使用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力争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卓越教师培养实验区”项目立项。注重发挥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继 续发挥好“内蒙古自治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着力打造教师教育的新亮点。
3. 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一流专业建设。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 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提质创新。 力争新增 16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努力达到 48 个。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全面展开,转型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建设各要素达标,非师范专业面向社会的功能得以拓展。加强“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 专业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力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增 1—2 个。提升公共实验中心服务功能。成立教材工作委员会,切实提高教材工作水平。
深化一流课程建设。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重点资助500 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40 门课程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支持。持续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基于 “互联网+教育”,着力打造“内师在线”平台,统筹开展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含实践、实验课程),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改变单门课程资助模式, 采取“资优、助强、达基本”的课程建设策略,探索以专业为基 本单元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 统一领导、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创新创业专家委员会。加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力度,完善课程培训体系,开设数量充足的优质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纳入教学工作量,大 力培育师资队伍。健全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籍管理制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 生创业。密切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关系,搭建支持学生创新创 业平台,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围绕研究生培养要素和环节, 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分类完善培养体系,科学修订培 养方案。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建设 50 门左右的研究生精品课程。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严把学风关和学术质量关, 完善学风监管与学术不端惩戒机制,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学位授予 管理工作。建立系统完善的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监督体系和评价 体系。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强化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 会作用。积极推进联合培养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和“行业产业导 师”建设,切实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力争专业学位研 究生人均实践教学经费总额达到 1500 元以上。健全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 规范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由导师资格向导师岗位转变,强化岗 位职责,加强管理考核,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紧盯学术前沿,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调整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重点引领、示范带动、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体系,构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协同推进的学科发展格局。推进学科分类规划、分层建设、分步发展, 实现学科建设全面升级。
1.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地方需求,加强学科发展的顶层设 计,合理规划和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重点支 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和服务国家与自治区重大需求的学科发展, 优先支持在学科评估中保持领先和进步明显的学科。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学、体育艺术学科、基础科学相关学科和教育博士等 学科力争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 力争达到 10 个以上。
2. 完善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
规范自我评估程序,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逐步建立并完善与 学校定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准入、 预警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主动撤销建设不力、规模不足、研 究生培养水平不高或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目标要求的学科,积极 增设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要求的学科。
3. 建立健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机制
以传统优势学科带动相近学科,推动传统学科向新文科、新工科更新升级,推动学科群的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及前沿科学问题,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文理贯通、理工融合,发掘新的学科增长点(应用型和交叉学科),积极培育跨学科交叉领域和方向,推进新兴交叉学科成长。调整学科结构,积极组建跨学校、跨学院(部)、跨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团队,提高承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项目的能力。
(三)增强科学研究实力
聚焦国家战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承“求突破、建高峰、强基础、重服务”的发展理念,强化学校科技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发挥特色领域和学科优势,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强化协同创新,加强科技伦理管理,改善学术生态,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坚持内涵式发展,促进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
1. 实现科研项目新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突出传统学科优势,争取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上再行 突破。拓宽项目申报渠道,积极培育艺术学、设计学、体育学等 特色学科力量,鼓励教师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提升国家级项目完成质量。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积极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
2. 深化科研平台建设
坚持协同导向,瞄准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需求,聚焦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和优秀教师资源,建设好现有省部级平台,争取更多、更高端的科研平台。加强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蒙古高原研究中心等三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建设工作。依托现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筹划建立 1—2 个国家级、部委级科研平台;依托现有校级科研平台,力争认定 3—5 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建设 1—3 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突破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 2—3 个具有地区特色、师大风格的高校新型智库。
3.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坚持需求导向,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培育一批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产权,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积极申报高级别科研奖励,实现国家级奖励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突破。力争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0 篇;出版著作 550 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 350 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240 项,授权 200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20—140 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
4.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遵循学术研究规律,改革科研评价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根 据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特点和规律,实施分类评价。正确处理评价时效与科研周期之间的关系,探索长周期评价。构建集战略决策、创新研究、转移转化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坚决破除“五唯”痼瘴顽疾,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四)建设高素质一流师资队伍
准确把握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坚持党管人才,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 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以推进人事制 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引育并举”,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 强化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打造高水平人才聚集地, 加快推进师资队伍水平提升。
1.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 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师德档案和诚信记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 和奖惩的重要标准。建立师德不端惩处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将榜样教育引入师德师风建设,有效发挥先进榜样的引领示范与 激励作用。
2.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完善人才引育机制、管理评价机制。推 行校院两级联动,聚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加 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系列计划,完善“雄鹰计划”“团队建设计划”。加大国内外访学、研修支持力度,支持骨干教师赴海外进修、访学。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学历(位)提升计划”,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创新 能力。
3. 全面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重点开展以 AI 助力教师减负、“双师课堂”改革、教师能力诊断测评与精准研修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师发展工作。建设智能教室,与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联合创建“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智能实验室。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帮助教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建立教师智能化测评体系,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 服务。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4. 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围绕“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成效”“学术创新贡献”“服务国家战略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建立“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科学评价、公平公正”的教师系列职称评聘制度。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将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明确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奖励机制与分配制度。完善教职工养老保险工作。
(五)加大服务社会发展贡献力度
面向基础教育、继续教育,聚焦服务国家及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学校人才、知识、科技、文化的集聚作用,深度整合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拓展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具有 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品牌项目,不断提升学校服务自治区发展的能力。
1. 建立服务基础教育长效机制
全面服务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鼓励教师深入中小学,积极承担地方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发展咨询工作。培育一批基础教育服务与研究重点项目,力争实现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加强附属学校品牌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巩固提升附属学校、附属中学办学质量和水平,增 强对内蒙古基础教育的引领示范能力。发挥教师教育资源系统化优势,办好“国培”等项目,将学校打造成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优质教育基地。
2. 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不断扩大继续教育规模,优化办学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 升办学效益,打造继续教育品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培训团队,扎实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继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各项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争取办学的良好社会效益。助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3. 增强科技服务社会能力
积极参与“科技兴蒙”行动,更好发挥学校科技创新在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 进现代化内蒙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进应用研究平台建设,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完善科技、教育、文 化成果转化体系,探索设置科技创新岗,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依托各级各类平台,围绕重大战略、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参与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应用 研究。
4. 深入推进开放办学
完善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 以服务基础教育为重点,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进一步完善国内合作机制,增强开放合作意识,将开放合作体现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积极融入中西部、沿黄河流域等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
(六)拓展国际化办学能力
对标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最新政策要求,结合学校国际化办学实际,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开 放意识的高水平人才。大力发展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继续办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持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内蒙古 品牌,提升国际化办学影响力。
1. 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和国外友好校际关系,提升教师出国留学及访学比例,鼓励教师赴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学术合作。支持各学科吸收海外学者来校访学,扩大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 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与国际接轨。推进外籍教师队伍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从纯语言类外籍教师扩大到专业课外籍教师, 提高聘请外籍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
2. 推进国际学生培养提质增量
充分发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引领作用,依托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高校“2+2”、“3+1”联合培养项目,扩展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学分互任的国外高校数量及学科数量。借助教育部丝绸之路产学研用项目,深化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引进国(境)外先进课程体系,建设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完善国际学生招生机制,扩大招生渠道,严格实施质量规范及质量标准,保证国际学生培养质量,做好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3. 推动海外汉语教育发展
发挥毗邻蒙俄的地理优势,办好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依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立海外国际教育学院,在教学、文化活动、学术活动上继续推进民间性、品牌化 发展,通过联接、协同、融合,打造共赢共生的孔子学院发展生态圈,建成汉语教学的权威平台、人文交流的综合平台、中蒙俄 校际务实合作的支撑平台和民间友好的交往平台,促进中蒙俄文化交流。
(七)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以“两创”方针为指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各环节, 培育一批文化成果,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活动,全面提升学校文化服务力、支撑力、影响力。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理想 信念教育为核心,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励师生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 设融入课堂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整合学校文学、历史、艺术、外语等学科力量,瞄准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重要实践问题,加强文化成果培育,力争在国家和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等评比中取得新突破。依托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平台,支持高水平师生文化团体“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扩大学校的国际文化影响。建设 2—3 个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平台,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 构建高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校史研究,彰显师大文化。实 施书香校园计划、博物馆提升计划和环境育人计划,全面推广校 园视觉识别系统,充分运用校训、校歌、楼宇、景观等校园文化 符号,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传承和弘扬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持 续打造、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品牌与特色活动。积极扶持学生社团 多样化发展。
(八)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持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理念创新、基础设施应用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信息化支撑服务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能力。
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4G/5G四网融合,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高速可信的校园网络, 打造“光速师大”。加强云计算中心建设,促进基础资源集约共享,打造“云内师大”。
2. 完善教育教学应用服务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加强应用服务体系建设,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促进业务重构、服务融合和流程重塑,建设智慧便捷的“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打造“掌上师大”。
3. 提升数据服务能力
开展全域数据治理,实现“一校一库,一数一源”, 消除数据孤岛。推动数据效能充分发挥,促进“大数据+”广泛应用, 对校内业务进行数字孪生,打造智慧决策的“一网统管”,助力教育教学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九)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 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党的教育政策在学校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推动形成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 强化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
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政治领导,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化领导班子政治属性、政治功能,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2.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师生,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 义。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学校意识 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守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巩固 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3.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强化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贯彻落实“三 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 步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制度、调研制度和决策制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 导向,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激励制度;坚持在实践中 选拔、培养、锻炼干部,形成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良性局面。做好岗位配备的筹划,充实干部人选的储备, 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加强干部培训和干部监督工作力度,努力构建学习型领导干部集体。
4.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积极开拓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健全学院党委(党总支)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优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长效机制。深化“一党委(党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活动”党建品牌建设,推进院级单位党委(党总支)“党建工作室”“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推动“样板支部”、“最强党支部”建设,打造基层党组织联动工作格局。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继续抓好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
5. 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监督检查,严防反弹 回潮。密切关注“四风”隐形变异等新动向,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强化党内政治监督和权力运行监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监督责任,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党政同责和领导干部 “一岗双责”落实。强化党纪党规教育,营造“不想腐”的文化 氛围,扎好“不能腐”的制度笼子,构建“不敢腐”的政治生态。深化校内巡察,强化巡察整改和结果运用,提高巡察工作质量。
6. 夯实大统战工作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充分发挥校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作用, 完善制度机制,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持续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不断筑牢统一战线成员坚决拥护“两个确立” 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广泛凝聚思想政治共识。强化组织建设, 统筹推进知联会、留联会、侨联各项工作创新性开展。探索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平台建设,筹建“石榴籽·专家服务团”建设,探索服务社会新路径。加强参政履职品牌建设,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培训,提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效能。深化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管理,科学合理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宗教管理水平。
7. 激发群团离退休工作活力。健全教代会制度,保障教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维护和 保障教职员工各项合法权益。创新群团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落实全面从严治团要求,推动共青团改革工作有机融入“三全育 人”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建设和 管理。落实好离退休人员“政治、生活两个待遇”,做好关爱慰 问工作。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教职工服务管理工作,调动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助力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五、实施保障
(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提升学校治理效能,推动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大学章程为统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等在民主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强校友会和基金会工作,构建社会支持和社会监督的长效机制。深化学院治理改革, 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明确学院党政联席会、 教授委员会、工会教代会的权力清单,使学院治理责任主体相互支撑、共同协作。积极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加强教授的学术引领作用及育人功能,使教授成为学生提高创新知识、能力、素质的助推者。激发教授参与规划学术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学术资源、协调学术关系、评价学术成就热情。
(二)加强财务审计工作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投入, 保障办学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建立 15 亿元额度“十四五”专项资金项目库,加大对教学、科研、学科及人才团队建设的力度, 保障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顺利实施。全面实施会计准则制度,进 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强化预算管理,推进预算经费分配与学院、部门工作绩效挂钩。加强项目库建设与管理, 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审计管理,推进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经济责任与经济效益审计等关键、重点领域审计,分步实施绩效审计, 逐步完善审计监督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三)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统筹安全与发展,全面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加强政治安全工 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确保实验室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完善校园 安防全封闭管理、专职保安员、一键式报警、视频监控联网和护学岗“四个 100%”建设,推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进宿舍。加强安全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安全防范设施的使用效能,完善校园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提高校园安全防范的科技含量和实效,形成人防、物防、技防、心防于一体的安全防护网络。严格落实安全生 产责任制,建立突发事件部门间协调应急预案机制。
(四)提升资源管理效能
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着力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加强政府采购工作,强化履约与验收管理。推进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统 筹做好全校公有用房的配置。提高经营性资产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学报办刊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力,积极争取进入核 心期刊序列。建立健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推进馆藏资料数字化,提升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建设书香校园。继续完善 两校区办学空间,新建学生餐厅、学生宿舍、实验实训楼,推进 地理楼、音乐楼、多功能学生餐厅等重点建设项目。逐步实施校园建筑维修维护、管网改造、环境景观改造等工程,建设绿色校园。努力解决盛乐校区教职工住宅建设、两校区家属区房屋产权 证办理、水电暖升级改造等民生领域“急难盼愁”问题,建设幸福校园。
(五)推进后勤综合改革
以充分满足学校办学需要为主要目标,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大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服务育人”的能力和质量。打造供给侧餐饮服务,提高餐饮服务质量, 降低学生用餐成本,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改善公寓软硬件条件, 营造师生温馨宜居住宿环境。以保障师生健康为中心,提高校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做好外包物业的监督管理工作,稳步扩大后勤服务外包范围。建立健全公益性服务的成本补偿机制和经营性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激发后勤发展活力与动力。
(六)统筹组织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实施责任,不断提高管理队伍干事创业和抓落实能力、各部门的协同能力,将年度规划 实施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做好规划发 展目标重点任务与年度计划的有序衔接工作,着力发挥专项规划 对总规划的承接作用。建立“十四五”规划动态调整和监督管理 机制,定期向学校党委汇报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的实施进展情况。 广泛深入宣传学校“十四五”规划,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共 识,汇聚发展力量,为建设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师 范大学提供坚强保障。
六、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
类别 |
主要指标 |
指标现状 |
“ 十四五” 预期 目标 |
按年度任务分解(年)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人才培养 |
国家级一流专业 建设点 |
4 |
16 |
11 |
5 |
|
|
|
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8 |
20 |
10 |
10 |
|
|
|
国家级一流课程 |
1 |
6 |
2 |
4 |
|
|
|
自治区级一流课程 |
|
30 |
13 |
17 |
|
|
|
师范类专业认证 |
1 |
22 |
3 |
5 |
5 |
5 |
4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3 |
|
1 |
|
1 |
1 |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10 |
3 |
1 |
1 |
1 |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1 |
1 |
|
1 |
|
|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
11 |
11 |
|
11 |
|
|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
1 |
|
|
|
|
1 |
|
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 |
国家级 |
80 |
520 |
90 |
90 |
100 |
120 |
120 |
自治区级 |
83 |
610 |
100 |
120 |
130 |
130 |
130 |
“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竞赛获奖 |
国家级 |
1 |
12 |
6 |
6 |
|
|
|
自治区级 |
9 |
69 |
19 |
20 |
10 |
10 |
10 |
学生升研率 |
14.3 7 |
17 |
15 |
15.5 |
16 |
16.5 |
17 |
学科建设 |
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
5 |
5 |
3 |
|
|
2 |
|
专业博士学位点 |
|
1 |
|
|
|
1 |
|
国家一流学科 |
|
1 |
|
|
|
|
1 |
自治区一流学科 |
1 |
7 |
|
|
|
|
7 |
博士后流动站 |
1 |
2 |
|
|
|
|
2 |
学科评估 A 档 |
|
1 |
|
|
|
|
1 |
学科评估 B 档 |
1 |
2 |
|
2 |
|
|
|
学科评估 C 档 |
6 |
5 |
|
5 |
|
|
|
科学研究 |
省部级以上重要平台 |
38 |
5 |
1 |
1 |
1 |
1 |
1 |
科研奖项 |
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
|
1 |
|
|
|
|
1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 |
1 |
2 |
|
|
2 |
|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 |
8 |
10 |
2 |
2 |
2 |
2 |
2 |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 |
140 |
108 |
2 |
50 |
2 |
52 |
2 |
科研项 目 |
国家级重大、重点 项目(理工科) |
2 |
5 |
1 |
1 |
1 |
1 |
1 |
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社科类) |
15 |
12 |
2 |
2 |
3 |
2 |
3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79 |
100 |
18 |
19 |
20 |
21 |
22 |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 |
99 |
104 |
20 |
22 |
20 |
22 |
20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
3 |
11 |
3 |
2 |
2 |
2 |
2 |
科研成果 ( 及转化 ) |
重要期刊上发表 论文数 |
580 |
100 0 |
180 |
190 |
200 |
210 |
220 |
出版著作 |
496 |
550 |
105 |
105 |
110 |
115 |
115 |
专利、软件著作权 |
182 |
200 |
40 |
40 |
40 |
40 |
40 |
学术交流 |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
12 |
8 |
|
2 |
2 |
2 |
2 |
举办国内学术会议 |
59 |
75 |
15 |
15 |
15 |
15 |
15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
|
55 |
45 |
48 |
51 |
53 |
55 |
柔性引进人才人数 |
|
25 |
5 |
5 |
5 |
5 |
5 |
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数 |
|
40 |
8 |
8 |
8 |
8 |
8 |
引育博士人数 |
|
350 |
70 |
70 |
70 |
70 |
70 |
国外访学、交流人次 |
|
150 |
30 |
30 |
30 |
30 |
30 |
国内访学、进修人次 |
|
350 |
70 |
70 |
70 |
70 |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