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日期:2017-01-20]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一、本科教育概况

(一)学校概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实践探索,现已成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社会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学校拥有盛乐校区和赛罕校区两个校区,学校下设19个党政管理机构、31个教学机构、4个科研及教学辅助机构、4个后勤企业机构。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学科131个,硕士专业学位10种;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学校有科研机构91个,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同时拥有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1个。

“十三五”期间,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制度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和需求导向,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办学活力,突出鲜明的民族教育和区域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学校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扎根内蒙古,面向全世界,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奋斗。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确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文、科学素养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打造人才培养的“内蒙古师大品牌”。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全校有84个本科专业,本科生培养涵盖了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为27526人,其中本科生23220人,专科生83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88人,博士研究生69人,留学生313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4.36%。各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本科专业布局情况

学科门类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管理学

艺术学

总计

本科

专业数

1

2

5

7

9

3

14

10

15

18

84

比例

1.2%

2.4%

5.9%

8.3%

10.7%

3.6%

16.7%

11.9%

17.9%

21.4%

100%

3.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6年,学校在全国28个省(市、区)投放了招生计划。本科计划招生5613人(区内计划4401人,区外计划1212人),其中蒙语授课计划1085人,占计划总数的19.33%。学校实际录取本科学生5597人(区内录取4385人,区外录取1212人)。在所有录取的学生中,第一志愿录取5176人,占计划总数的92.48%。实际报到5538人,报到率为98.95%。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与结构

至2016年底,全校专任教师总数1240人,45岁以下834人,占教师总数的67.3%,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中的主体;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58.87%,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27.5%;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8.79%。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中具有外校学缘的比例为52.82%。师资队伍的年龄、学位职称结构合理。

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整体较高,现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911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9人、教坛新秀11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114人(次)、自治区“草原英才”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

2.生师比

2016年学校专任教师1240人,外聘教师308人,折合教师总数1394人。折合在校生数30134.15人,生师比21.62:1。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16年,本科课程总门数为5196,开设课程总门次数为9230。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课程门次数为907,所占比例为9.83%。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80.7%。

4.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学校注重教师教学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于2016年成立“教师发展与教学督导评估中心”,这一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工作。2016年度学校举办三次教师教学发展专项培训活动。分别聘请了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亚玲教授做了《高校参与式教学》的学术讲座,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魏振水做了《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实践、认识与思考》学术讲座,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蒋宗礼教授做了《专业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学术讲座,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彦泽研究员做了《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术讲座,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冯卫东教授做了《“真学”是这样“教”出来的》学术讲座。全校6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针对学科教学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专门召开了学科教学论教师工作会议,组织去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六中学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活动。聘请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彦泽研究员做《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讲座,召开教育研究能力提升培训会。

通过系列教师教学发展专题培训活动对更新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开阔教师们的教学视野、启发教师们对科学施教的思考、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能力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校文学院教师任晓彤在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文科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充分展示出了学校青年教师出色的教学水平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二)基础设施

1.教学用房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科学规划校园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购置和更新仪器设备,逐年改善实验条件,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本科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校现占地面积约216.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3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1.66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7.94平方米,实验室面积8.55万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3.68平方米。多媒体教室291间,微格教室25间,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含语言教室)16间,计算机公共课教室12间,教室功能齐全,种类多样,满足不同类型课程需要。

学校建有实验室111个,拥有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02.75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501.2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435.85元,为顺利完成相关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2.图书资源

学校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互补,持续充实馆藏文献为教学服务。2016年图书购置经费488.41万元,生均费用162.08元。其中电子资源购置经费达193万元。现有中文数据库52个,外文数据库21个。

现图书馆馆藏面积34599平方米,藏书217.87万册,生均纸质图书72.30册。当年新增图书24728种,62532册,其中,中文图书61549册,外文图书983册。接受校内外捐赠图书4388册。期刊共2512种,电子图书累计2064569册,电子期刊44339种。

图书馆每周服务时数达到105小时,实现网上资源168小时开放。全年接待读者1396475人次,书刊外借量111602册次。电子资源下载量3087691篇次。

3.运动场地

学校建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3个,300米塑胶田径场1个。各类体育场馆31个,较好地满足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4.校园网

校园网有线网络的覆盖率达到了100%,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了70%。无线网络覆盖了两个校区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和各大活动场馆的大部分区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支撑。2016年在原有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微信企业号的移动平台建设项目。移动平台运行至今,已注册23000余用户,平台注册的广大师生通过移动平台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教学和服务相关信息,极大地简化了广大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

(三)教学经费

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把本科教学经费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教学设施经费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年度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5923.2万元,较去年增加17.3%,生均2550.9元。本科教学专项经费支出为11061.66万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方案

学校按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每4年制定一次,每2年修订一次。目前2013级学生执行的是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版培养方案按照学校专业培养总目标,以高校本科专业新目录要求为基础,以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调整了必修学分和课内学时,适当扩大了选修课程的比重,凝练了专业课程,突出了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强化了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014级、2015级和2016级学生执行的是201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中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非师范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乐、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大学公共外语由公共必修调整为公共选修课;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由体现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专业课、学科前沿课、交叉学科课等构成。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完善、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向“双一流”大学迈进,学校今年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修订工作。各二级学院教学单位分管教学院长分三组赴8所大学学习考察调研,重新审视本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二)专业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专业建设是本科教学建设的核心,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2016年新增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经济与金融、审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现本科专业84个,其中师范类专业23个,蒙古语授课专业30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详见表2。

表2 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建设情况

类型

专业数

占总专业数比例

专业名称

国家特色专业

6

7.1%

历史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美术学专业、心理学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32

38.1%

教育技术学、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设计、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学前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运动训练、英语、汉语言文学、物理学、音乐学、心理学、历史学、美术学、体育教育、旅游管理、生物技术、新闻学、绘画、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社会体育、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学、通信工程

学校在“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的联动机制,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专业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发展优势特色专业,扶持新专业;妥善处理专业重复设置问题,科学分配专业招生数量,逐步解决生师比不合理现象;积极调整和优化蒙语授课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力度;强化非师范专业建设。并于2016年启动了专业优化设置工作。

(三)课程建设

1.课程开设情况

学校2015-2016学年共开设课程5138门,9230门次。其中:专业课4982门,8218门次,占总课程门数的97%。公共选修课82门,230门次。截止2016年,学校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3门,校级精品课程263门,学校共投入前期建设经费78.9万元。

2.通识课程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宽容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全面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今年重点开展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建设15-20门“大学生应知”的系列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打造通识教育课程品牌,每门课程支持1万元建设经费。建设一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十大模块,包括文明起源与历史演变、人类思想与自我认知、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名家讲坛与文明对话、欧美视野与亚非瞭望、创新创业与成长成才、教师教育与教师素养。每门课程支持3000—5000元建设经费。

3.加强蒙文多媒体课件建设

为推动蒙古语授课课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程,鼓励教师积极开发研制蒙古语授课课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第六届蒙古语授课课程多媒体课件研制申报立项工作,批准《心理学概论》等38项课题为学校第六届蒙古语授课课程多媒体课件研制课题,共资助7.2万元。

(四)教材建设

1.蒙语教材建设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蒙文教材的建设工作,每年都通过蒙文教材出版基金和蒙文教材立项鼓励教师编写(译)蒙文教材,努力为蒙语授课生配备蒙古文教材。2016年校内新出版蒙文教材2种,总计共出版蒙文教材70余种。批准《世界当代史》等3部蒙古文教材获得学校出版基金资助,批准《排球》等3部蒙文教材予以项目立项。获得出版资助的蒙古教材项目,学校资助1000元,学院配套资助1000元;获得立项的蒙文教材项目,学校资助2000元,学院配套资助2000元。

2.教师教育教材建设情况

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立项资助《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论》等学科教学设计方面的教材19部。

3.教材的选用情况

教材的选用坚持适用性和程序性原则,要求优先选用国家、省(部)级获奖和规划教材,满足本校、本学科、本专业教学需求。教材的选用严格按照任课教师申请、教研室主任审核、学院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教务处备案的程序进行。

(五)教学改革

1.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明确“十三五”时期教学发展思路

学校于2016年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全校师生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学校教学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明确“十三五”时期教学工作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为契机,以转型发展为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主线,全面提升办学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

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管理、多层面激励,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育人工作上来,管理与服务部门要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全校上下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积极营造具有师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以转型发展为目标,以纵向发展为主线,教学科研并重,适当控制规模,优化专业、调整结构、整合资源,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实力和水平。

2.推进本科学生转专业改革

为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学校特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推动本科学生转专业改革。管理办法明确了转专业的原则、条件、时间和程序。既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学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要求。

3.多项举措并举,培养高素质的足球后备人才

为进一步推进自治区足球改革试点工作,培养文化素质高、专项技能强、全面发展的足球后备人才。学校从2016年开始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足球基地建设和足球学院。

学校多项举措并举,积极推动足球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校园奥林匹克运动计划”和“校园足球三级比赛计划”为抓手,努力打造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积极探索足球专业人才培养通道;青训基地建设与青训体系构建、足球学院筹建等工作稳步推进;积极推动与德国科隆体育大学、自治区各旗县开展校园足球合作交流;成功承办中蒙俄国际大学生足球邀请赛、体彩杯2016内师大与内大足球德比战、“主席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大学本科组比赛以及2016年全国青少年足球夏令营等活动,不断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工作氛围。

(六)课堂教学

1.大力推进网络化教学改革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公共课改革为先导,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2014年,在总结精品课程建设和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网络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组织申报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课程工作规范》、《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引进、开发了BB和MOOC平台。截止2016年,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成课程资源19门,其中:公共必修课15门、专业课4门。鼓励教师探索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专业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并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逐步推广,主动适应与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激励教师“精彩”授课

学校今年评出“精彩一课”(第一批)55项,其中文科组25项、理科组20项、外语组8项和艺术组2项。学校对每门课程奖励1000元,以资助课程建设。并将这些课程在BB平台上设立专栏,展示获奖的“精彩一课”视频,供全校教师观摩借鉴和学生自主学习。

(七)实践教学

1.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构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课内和课外(第二课堂)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内部分包括课程实践、实验课、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与实习、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军事训练和生产劳动等。上述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方式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有明确规定。各实践环节累计学分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均超过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均超过总学分(学时)的25%。

2.重视实验教学工作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016年本科实验经费108.91万元,较去年增加7%,生均46.9元。2015——2016学年,全校共开设实验课程900门。2016年度各学科门类实践教学学分平均为22.6学分,所占总学分比例平均在15%以上。

3.加大实习经费,加强基地建设

全年本科实习经费342.96万元,较去年增加22%,生均147.7元。教育实习人数约1900人,实习基地207个。2016年9月内蒙古师范大学来喜民具博物馆正式开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及教学实践基地。

4.强化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学校今年采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的方式对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检测,检测比例为毕业生人数的10%。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各学院,督促各学院进一步加强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教育,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5.开展实践教学研讨活动

学校今年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实践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区八所高师院校的70余位高校教师及135名师范生参加此次活动,交流了实践教学的经验。

6.丰富学生实践教学活动

学校强抓实践教学,支持文学院开展本科生实践创新基金项目,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组建团队,给予经费开展调查研究。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承办2016年华北五省“浪潮杯”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暨计算机应用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学科竞赛,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创造了平台。

(八)合作办学

2016年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国家合作教育。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家战略,成功举办了 “2016丝绸之路国际那达慕”,通过国际大学生足球邀请赛、学术文化沙龙、文艺演出、美术作品展、大学校长论坛等系列活动,增进了文化交流、拓宽了国际视野。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合作举办基础学校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俄罗斯图瓦国立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还在中俄蒙智库建设、留学生教育以及孔子学院(课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的开放办学格局进一步形成,学校的对外影响力和声誉进一步提升。

(九)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召开校长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明确了2016年的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要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学校的贯彻落实,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指导方向、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针对这一改革目标,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根据文件要求,学校今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立项工作,共有47项课题获准立项,投入金额达到119万。

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个类别。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给予每个项目2000—10000元的项目经费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2.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为更好地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学校于2016年决定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园将立足学校,面向“中蒙俄经济走廊”,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优质平台和机会,进一步使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3.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016年,学校以活动和比赛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举办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届“三创”杯电子商务大赛,承办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创”杯电子商务大赛,并选拔两组选手参加全国“三创”杯电子商务大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组织35个学生团队参加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内蒙古初赛暨内蒙古第三届“喜桂图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15个项目入选复赛,最终1项作品获优胜奖,2项作品获优秀奖,2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举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选22个学生参赛项目参加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项作品入围决赛并获铜奖,1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项;联系内蒙古电视台举办“创客中国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专场活动,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职场大赛”、“大学生简历大赛”、“公务员模拟大赛”。通过比赛和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成立教师发展与教学督导评估中心

2016年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与教学督导评估中心。该中心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师发展、教学督导评估的有关政策、法规,组织制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学院整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工作。指导各教学单位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督其实施。学校把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单独作为一个处级单位设置,充分体现了学校对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视。

(二)启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

为有效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各项整改工作任务,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整改工作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为目标,注重整体性、长效性和实效想。学校专门成立了整改工作组织机构和领导小组,计划通过一年时间的整改,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使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落实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强调思想引领教学,政策引导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提升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016年度,党委会先后2次研究讨论本科教学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共召开了8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与本科教学相关的事宜,内容包括: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落实相关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精彩一课”推进工作,教学工作会筹备事宜及合作办学情况等等。

为进一步促使各部门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今年开展了“十二五”期间教学成绩的表彰活动。奖励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配套资金5万元,自治区级精品课程配套资金各1万元;奖励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配套资金5万元,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配套资金1万元;奖励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1个)配套资金各3万元;奖励自治区级品牌专业(7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配套资金各1万元;奖励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3人)各2万元;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1人)各1.5万元;奖励2013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各5万元、二等奖(4个)各3万元、三等奖(2个)各1万元;奖励“十二五”全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建设先进集体(2个)各2万元;奖励“十二五”全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建设先进个人(2人)各0.2万元。授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0个学院为“十二五”期间民族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授予斯日古楞等20人为“十二五”期间蒙古语授课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授予包桂兰等23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十二五”期间优秀教学管理人员荣誉称号。对17名在全国和自治区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四)主要制度建设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是提高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今年,学校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了调查研讨工作。明确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观念上从“保证运行”向“促进质量内涵提升”的作用方面转变。在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启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的修订工作。

为更好地开展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检测和保障体系,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通过评估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学校计划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质量数据分析管理平台项目,资金总预算180万元,项目计划于2017年12月份完成,建成后可为全校31个教学单位整体教学质量进行保障,提供实时的教学状态数据,确保动态化的日常教学管理监控。

(五)日常监控及运行

学校组织学生对2015—2016学年第二期和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两个学期近5000门课程进行了网上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并将每位教师的最终评估成绩公布上网。同时,组织专家督导组分别对学校31个教学单位在两学期分别进行了期中教学检查,并且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及时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馈。在期中教学检查过程中,开展了全校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促进不同学院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基本状态分析利用

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进行了2016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审核、上报工作。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包含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7大类内容,对于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方式,向社会展示学校办学风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风建设

2016年,学校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优秀学子在班级建设、学业规划、宿舍管理、朋辈辅导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领航作用,在全校各级各类学生中全面实施“优秀学子领航计划”。按照“分众化、小众化”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层、分类开展系列主题论坛、沙龙、团辅等形式,建立领航计划“微空间”,强化学生工作系统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氛围和育人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第二课堂

学校不断加大第二课堂建设力度,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团员青年文化艺术修养不断提升。紧密围绕时代主题和团员青年的兴趣爱好,精心组织开展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五月的鲜花大学生合唱节、2016年迎新生文艺晚会、第十届校园主持人大赛、第十三届社团文化节、第十四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校级品牌活动,覆盖全校近3万学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016年学生获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情况:学科竞赛奖项国家级18项、省部级19项,本科生创新活动和技能竞赛奖项国家级4项、省部级5项,文艺、体育竞赛奖项国际级3项、国家级52项、省部级51项。

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青年学生靠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讲座、直通“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月、数学建模竟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特色活动的开展力度和经费投入,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的创建和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在建的“众创空间”,面向在校学生系统全面的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活动,以赛促学,以平台促创,选树创新创业创优典型,提供创新创业服务,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提高团员青年创新创业创优能力。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2016届本科毕业生四级通过率32.02%,六级通过率7.38%。应届汉语授课本科生毕业率为95.65%,学位授予率为99.98%,攻读研究生比例为8.54%。应届蒙语授课本科生毕业率为92.43%,学位授予率为100%,攻读研究生比例为6.65%。

(四)体育

学校重视本科生体育教学工作,在校四年开设大学体育课程,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2016届毕业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为81.53%。学校开展校园奥林匹克运动会,分设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武术赛等16个项目,共计9980名学生参赛。

(五)应届毕业生就业

学校2016年成立就业指导处,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就业工作改革,提升就业指导、管理以及服务水平。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职能与运行体系,将就业工作重心逐步向学院下移。通过修订《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奖励办法》,加大对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奖励支持力度。2016年学校投入37万余元奖励各学院就业创业工作。

本着“巩固传统市场、培育新兴市场”的思路,主动联系自治区内外各类企事业单位来校选聘毕业生。举办2016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就业洽谈会,有24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会,提供4000余个就业岗位;举办2016届毕业生蒙汉兼通人才专场招聘会,有12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会,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接待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校园宣讲会80余场,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支持指导地理科学学院举办“地理人才”专场招聘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办“IT人才”专场招聘会。

以政策为导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2016年学校入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毕业生共计155人,64名毕业生、47名在校生参军入伍,排在全区高校的前列。

2016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85.98%;其中,师范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7.80%;非师范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5.18%(其中,升学率8.11%、出国率0.8%、创业率0.2%)。从学科门类来看,学前教育、商务俄语、新闻学(蒙授)、艺术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蒙授)、艺术设计(游戏设计)、艺术设计(民族工艺)等7个学科就业率在90%以上。本年度开展专题就业、创业指导讲座41余场。

六、民族教育情况

坚持民族高等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主要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创自治区民族高等教育范本。

截止2016年,学校不仅在84个本科专业中招收30个蒙汉双语授课专业,还设15个蒙汉合招专业,24个预科生专业。蒙汉双语授课本科专业涵盖了哲、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管理、艺术等十大学科门类,为培养民族人才构建了广阔的平台。

学校为推动民族教育智库建设,总结内蒙古民族教育工作先进经验,为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对《中国民族教育蓝皮书(内蒙古自治区卷)》给予立项支持,资助经费50万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资助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学校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七、特色发展

教师教育特色是学校两大办学特色之一,教师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学校今年着重从教学技能大赛、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师教育的资源建设等三个方面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提升教师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师范生培养质量。

(一)开展教学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教学技能大赛是师范生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学校逐步形成了五级竞赛制度:班级赛、学院赛、学校赛、自治区赛、国家赛。本年度组织全校2013级师范生开展了教学技能比赛。在各学院选拔推荐的基础上,18个学院的70名选手参加了学校赛。经过评委客观、公正的评分,最终评选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13名,三等奖21名,优秀奖27名;优秀指导教师8名;优秀组织奖7个。实现以赛促训、重在训练,实现师范生人人参赛,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学校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彰显了学校教师教育办学水平。由内蒙古自治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自治区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赤峰学院、呼伦贝尔学院、集宁师范学院、河套学院等高等师范院校的135位师范生参加比赛。学校24名参赛选手在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0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名,获一等奖人数、获奖总数均在参赛高校中排名第一,充分彰显了学校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水平,凸显了学校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

今年学校在全国师范生比赛中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在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地理科学学院王志航同学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本科生组特等奖。历史文化学院两名同学分别获得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讲课组”二等奖和“说课组”二等奖。

(二)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夯实学生基本功

学校大力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工作。一是根据各师范专业教学计划安排,2016年全校共有1578名师范生进行了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活动,训练课时数达490节。二是开展基于网络的课堂观察活动。今年全校共开展两次师范生通过网络观看常态课、优质课、研讨课、技能课、班主任课的活动,全校18个举办师范专业的学院共计23个师范专业的5184人参加了观课活动,形成了师范生观课报告129675份。

(三)开展教师教育数字化视频资源建设,丰富教师教育案例

学校开展优质数字化教学视频资源建设工作。截止2016年底,学校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各类教学视频3700余节,其中各学科优质课1582节、常态课967节、教学技能课26节、研讨课147节;学前教育课堂教学98节;专家讲座77节;基于互动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61节;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课堂教学48节;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22节;班主任课18节;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355节;微课166节。各类数字化文本资源2100余份。这些教学视频大大丰富了优质资源库,为学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师范生开展观课活动提供了案例资源。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学能力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表现在:全校生师比偏高,蒙语授课专业专任教师缺乏现象更为严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于学校整体水平。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学校根据《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加大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投入,制定教师引进、补充计划,保障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二是根据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要求,整合教学机构,优化专业设置,在核定的教师编制和岗位总数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教师岗位设置及教师补充方案,在“十三五”末,力争使生师比较高学院的教师队伍规模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三是实施柔性引进人才计划。学校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措施,聘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学科建设,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组建优秀团队,推动教学科研发展。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充实特色学科、优势专业、新增硕士点和新设专业的师资力量。四是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从待遇上加大向高层次人才的倾斜。关注教师需求,逐步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让广大教师安心工作、愉快生活,为每一个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努力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二)专业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学校设置相近或重复的专业达14个(包括民族艺术学院合作办学的7个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如:管理学专业分布在8个学院,艺术类专业分布在5个学院,教育类专业分布在4个学院。

2010年以来,学校新设专业13个,部分新设专业缺乏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全面调研和对学科专业特点的深入研究,专业建设与发展缓慢。部分老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适应度等情况缺乏深入了解与分析,未能按照社会发展与就业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总体上看,优势与品牌专业少,专业内涵发展不够、水平不高、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不强。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定期专业评估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先发展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扶持新专业。通过专业评估,合理分析学校各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有发展前景的新专业,设立专项资金,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及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大力扶植其发展,进而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图书资料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6年学校生均纸质图书72.30册,没有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学校加大对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学生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接受国际教育的比例低,学生跨文化体验和国际化学习经验尚不能满足全球视野培养的需要。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学校需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经验,拓展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海外实习实践、国际竞赛等各类项目,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多元化,拓展学生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阅读:

    © 2016-2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