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日期:2022-12-16] 来源:   作者: [字体: ]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自治区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学校,是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实践探索,现已成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内蒙古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等要求,制定《内蒙古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先,完善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能够在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专业设置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本科专业总数98个,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法学专业6个占6.12%,工学专业13个占13.27%,管理学专业17个占17.35%,教育学专业7个占7.14%,经济学专业3个占3.06%,理学专业15个占15.31%,历史学专业3个占3.06%,文学专业12个占12.24%,艺术学专业21个占21.43%,哲学专业1个占1.02%。

(三)全日制在校生

截至2022年8月31日,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8684人,折合在校生31923.8人。其中有本科生24031人(赛罕校区5084人,盛乐校区18947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3.78%,师范类专业在校生17524人,占比72.92%,汉授学生数23031人,占比95.84%,蒙授学生数1000人,占比4.16%。

(四)本科专业生源

2022年我校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投放了招生计划。

区内生源总体情况:本科提前批次美术类、体育类、其他艺术类按计划完成录取,本科一批计划3201人,实际录取2761人。一本线上录取2478,占区内本科一批次录取人数的89.75%。公费定向师范生、优师专项计划445人,录取445人,完成率100%,全部一本线上录取。文科录取最高分562,高于一本线103分;理科录取最高分575,高于一本线148分。

区外生源总体情况:艺术类在19个省市自治区投放了招生计划;文科、理科在27个省市自治区投放了招生计划。艺术类、文科、理科及蒙授文科、蒙授理科基本上在录取分数线上完成招生计划数。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生师比

截至2022年8月31日,学校专任教师1536人,外聘教师838人,折合教师总数1955人。折合在校生数31923.8人,生师比为16.34:1。

二)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截至2022年8月31日,全校专任教师总数1536人,同比去年增长15.23%,其中45岁以下9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38%,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中的中坚力量。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140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28%,具有博士学位的6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有7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61%。师资队伍中具有外校学源的5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41%。师资队伍的年龄、学位、学源结构合理。

(三)主讲教师

截至2022年8月31日,教授总数233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192人,占教授总数的82.4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为1272门次,占本科课程总门次数的17.44%。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本科教学经费预算切实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支持,自2021年起自治区财政提高师范生拨款标准,将师范类专业生均拨款系数提高至1.5,当年因师范类专业生均拨款系数提高增加4700多万元财政补助收入,对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全方位安排预算,本着“优先安排、重点保障、逐年提高,注重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逐年加大对本科生培养经费的投入力度,2021年预算安排本科教学经费19922万元(包括财政专项拨款,不包括基建经费),比上年同期增加171万元,同比增长0.9%;持续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实习经费,在全校预算安排600元/生的基础上,对于师范生实习实行上不封顶政策,师范生的实习经费均达到1000元/生以上,投入1800万元专项建设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不包括基建)和采购师范生设备设施,并对校外实习基地教师指导费、场地费加大投入力度。

截止2021年末,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810.9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76.87万元,同比增加2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834.3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8.58元,同比增加15.89%主要是2021年学校恢复正常教学,教师外出参加学术活动、计划举办的会议、培训、外聘专家讲课讲座等,以及年学生实验实习如期开展,使得教学日常运行、实践教学、学生活动等相关支出较上年大幅增加。本科教学专项经费支出18750.9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0.44万元,同比降低1%。具体支出情况如下:教学改革支出574.96万元,专业建设支出655.54万元,实践教学支出2303.34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持286.77万元,教师培训进修支出1904.70万元,其他教学支出13025.6万元。

(五)基础设施

1.教学用房和教学仪器设备情况

根据学校两校区功能优化与布局调整工作方案,对全校公有用房包括教学、科研、办公、实验、后勤和学生等用房配置上进行详细统计,实现公有房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根据公有用房的分配、调整及管理办法,实行“整体配置、分级管理、额定标准、动态调整”的管理原则,进一步提高学校房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4.32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5.45平方米

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建筑面积5400㎡,使用面积3280㎡,包含实训楼南楼、北楼,设有22种类型实训场所,实训室39间,其中实训楼南楼15间,实训楼北楼24间(含微格教室15间)。北楼包含:微格教室(15间)、课堂分析室、毛笔字训练室2、机房、卫生保健实训室、玩教具与环艺创新实验室、特殊教育实训室、绘本阅读及戏剧表演教室、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训室、感觉统合教育实训室。南楼包含:教具制作实训室、毛笔字训练室1、实训指导中心、智慧教室、舞蹈教室、电子钢琴教室、钢琴教室、普通话训练测试室、粉笔字训练室、三笔字技能训练研究室、未来教育体验室、简笔绘画实训室、实训案例教学室、语音实验室。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优化完善教学仪器设备功能和性能。更新资产综合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大幅提升管理能力不断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值,持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科研需求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168.29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6117.82万元。全校共建本科教学实验室195个,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实验室。

2.校园网建设情况

我校校园网互联网出口带宽26Gbps,日均在线用户超12000人,峰值用户超17000人。两校区间链路带宽达100Gbps,对校园网络带宽、校园监控流量、网络教学、数据备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现有CERNET网320个C类IPv4公网地址段和48位前缀+32位前缀IPv6地址段,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内生活提供IP地址资源保障。校园有线网络楼宇覆盖率达100%,主干网络带宽达10Gbps,到桌面1Gbps;两校区无线AP总数10066个,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8%,实现了无线网用户的无缝漫游和无感知登录。

2021年5月,赛罕校区通信基站优化改造工作全部完成,彻底解决了赛罕校区校园飞线。盛乐校区通信基站优化改造工作计划于2022年完成,校园飞线治理工作计划随同基站建设同步开展并清理整治完毕。两校区5G全覆盖将于2022年全部完成。

3.图书馆建设情况

学校现有赛罕图书馆和盛乐图书馆2个独立馆舍,两校区图书馆建筑总面积54255.97 平方米,纯阅览座位共计4584座位,盛乐电子阅览室54座位,赛罕电子阅览室200座位,盛乐报告厅共设930座位,两校区图书馆共设研习室46间。全馆实行开放式借阅管理,周开放时长达到108.5小时。全年图书流通量129758册次。纸本图书购置经费为379万元,电子资源购置经费474.67万元。

截止2022年8月31日,全校纸质图书资料入藏总量281.9003万册。新增入藏蒙、汉文及外文纸质图书和报刊合订本58285册。电子图书总量1782748册,电子期刊总量583296册,学位论文9770598篇,音视频共计205582小时。全年电子资源访问量达2500万余次,电子资源下载量5348181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优化专业建设,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

为深入贯彻《内蒙古自治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精神,探索新时代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承担的新使命、新任务,突出师范专业在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建设,缩减本科非师范招生专业,每年度招生专业控制在70个左右,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招生人数比例保持在70%以上,专业质量更加优质。积极探索并实践非师范专业转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现了19个非师范专业职教师资转型,突出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办学优势。

2.强化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

2021年度,学校新增书法学和朝鲜语2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心理学、体育教育、土地资源管理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美术学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心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经济学和汉语言文学4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2021年,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其中18个为师范类专业,占比81.82%),。11个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本科专业建设,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本科专业教育办学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了一批优质本科教学专业。同时,也充分反映出近年来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的明显成效。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四个回归”,进一步凸显教师教育优势,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努力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

3鼓励跨学科专业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21年,学校申报的《新文科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新文科背景下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截止目前,学校共获批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3个,自治区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

(二)课程建设

1规范课程教学大纲管理

学校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认证理念,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落实本科生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学校制订、出台《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实施方案》(内师教发〔2020〕78号),加强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与审核流程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先结合师范认证的相关要求,完善和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

2课程总量及课程结构

学校2021-2022学年共开设课程2833门,7291门次。其中:专业课2287门,6094门次,占总课程门数的80.73%;公共选修课38门,88门次。每学期引入超星尔雅通识选修课程500余门。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78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6门

3.增设课程情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优化、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2020版),按照上级关于在思政课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要求,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等,结合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传媒手段,经学校2022年第8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决定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设相关课程。自2021级,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3学分、48课时。增设《班级管理》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面向师范生开设。自2020级,《劳动教育》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其中《劳动开创未来》理论课程1学分,《生产劳动》实践课程1学分。自2022级,增设《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为公共必修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

4.加强管理,提升思政课程质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21年教育部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工作。我校获批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或团队2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

为加强项目监督,促进教学研究项目健康有序开展和高质量完成,根据《关于开展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的通知》(内师教发〔2020〕59号)、《关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各学科教学设计教材建设立项申请的通知》(内师教发[2020]47号)和《关于批准第九批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及各类专项课题立项的通知》(内师校发〔2021〕13号)要求,2021年9月,学校开展了立项中期检查工作。

2021年12月,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启动首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经学校申报、专家论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办公会审议等程序,全国共有13所高批首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我校是自治区唯一一所获批立项的高校。

5.以点带面,推进“体育、美育、劳育”课程建设

引进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500余门,其中“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模块84门,增加美育、体育课程数量和质量,扩大学生选课范围。由工艺美术学院作为试点学院开设《玩转纸模饰品》《美的历程——木作》等21门系列美育实践类课程,加强美育校本课程建设。

为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建设,分别在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和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建立了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实践”一体化建设。学校与蒙清公司签约挂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了多次全校和院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实施细则》,为实习生提供有力保障。2022年共17项成果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一等奖中有4项成果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6.深化改革,落实“一流课程”建设

为加快落实《内蒙古师范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持续深化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关于开展校级一流课程(第三批)建设培育工作的通知》(内师教发〔2021〕77号)相关要求,经学院推荐、校内专家评审等流程,分别对三类课程进行培育建设:A类:学院推荐建设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4门;B类:学院推荐建设且有线上资源建设基础的219门课程;C类:学院推荐建设但尚未进行平台资源建设的212门课程。共认定第三批校级建设培育一流课程465门。截止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6门,校级一流课程575门。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级别

主持人姓名

获批时间

1

大学计算机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国家级

苟燕

2020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自治区级一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批次

1

线上课程

土地经济学

张裕凤

第一批

2

线上课程

土壤地理学

海春兴

第一批

3

线上课程

玩转计算机二级--Office高级修炼

苟燕

第一批

4

线上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边琦

第一批

5

线上课程

英语语音

郭玺平

第一批

6

线下课程

古代汉语

任晓彤

第一批

7

线下课程

数学分析1

吴嘎日迪

第一批

8

线下课程

有机化学

包永胜

第一批

9

线下课程

速写

张鹏

第一批

10

线下课程

体操

高娃

第一批

11

线下课程

教育心理学

乌云特娜

第一批

12

线下课程

蒙古族现代文学

满全

第一批

13

线下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麻海山

第一批

14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品牌策划与设计

张馨友

第一批

15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英语写作

赵晓军

第一批

16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朱晓红

第一批

17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中国古代史

李艳洁

第一批

18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公共管理学

甘月文

第一批

19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土壤地理学

海春兴

第一批

20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大学物理

孙咏萍

第一批

21

社会实践课程

空间设计二(展示设计)

范蒙

第一批

22

社会实践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

敖其

第一批

23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分子生物学实验

红雨

第一批

24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高频电子线路

杨帆

第一批

25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沙林电藻一体化生态产业经济

齐义军

第一批

26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旅游规划与开发

长安

第一批

27

线下课程

心理学导论

七十三

第二批

28

线下课程

数学分析

吴嘎日迪

第二批

29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土地经济学

张裕凤

第二批

30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边琦

第二批

31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

孟繁军

第二批

32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力学

曹永军

第二批

33

社会实践课程

在地设计与社会创新

高颂华

第二批

34

社会实践课程

传统壁画绘制及创新应用

侯也

第二批

35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沙林电草一体化生态产业经济仿真实验

胡伟华

第二批

36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民族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与创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刘永平

第二批


(三)教材建设

根据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和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印发的《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的“努力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性和教学上的适用性”的规定,加强教材建设规划和管理,做到“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2021-2022学年我校在最新版的87种“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对应所开设课程,共选用了78种教材,做到了应用尽用,实现“马工程”教材使用的全覆盖。同时,外文原版教材选用占比不超过1%,并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思政课程必修教材。每年通过教育部数据平台上报,所有课程使用的教材均通过国家的政治审查,符合意识形态要求。

为了持续推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以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为学校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2020年学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设计类课程建设”与17部教材编写工作。截止目前,已出版5部。

(四)教学改革

1.持续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2022年7月9日,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开启建设。我校建设虚拟教研室,旨在锻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建立“互联网+学科”“智能+教育”新模式,重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新形态,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聚焦课程建设,正式上线启用“内师在线”平台。平台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质量监控与大数据分析等三大管理功能,并实现了无缝对接本科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员、全过程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内师在线”平台获批国家版权总局“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和“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仿真系统”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同时,在第五届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论坛上我校被评为2021年教学一体化平台示范基地,获得2022年度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实验教学与安全管理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开发了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资产管理三类功能。全校实验室管理业务可通过该平台来实现。

2.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学校开展了第十六届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共评出教学成果奖36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

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2022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学校推荐的17项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2021年,学校获批《数学物理方法混合模式的课程建设研究》等5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的原则及特点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会议和文件精神,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及课程标准等为依据,全面审视各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专业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2019年,学校研究决定开展新一轮《师范类、非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20版)和《职教师资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该专业类所有专业教学质量的最低基本要求,即底线标准。本轮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合格。学校分类研制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非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职教师资本科生培养方案。

《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严格对照国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结合专业实际,优化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确定“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对应矩阵和“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对应矩阵;完善以多重能力培养为导向,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创竞赛、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动基础实验与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有机对接,实验教学与早期科研训练有机结合,构建“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习实训,加大经费投入,分类制定实习实训标准,完善教学实践规程及评价体系;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建设,搭建管理系统平台,严格过程管理,坚持全面查重制度。

《非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以培养成效为导向,允许多样性、突出专业性,适度调减毕业学分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强化课程结构“削枝强干”,突出专业核心课,推进选修课程“扩容提质”,增设通识选修和专业选修课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鼓励应用型学院、非师范专业主动对接国家向北开放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智力与人力需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品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探索联合育人培养模式。推进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化,争取扩大保研名额比例,留住本校优质本科生源,提高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

《职教师资本科生培养方案》发挥办学优势,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创新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落实国家、自治区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培养方案调整原则

2020年,依据《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办法》精神,为进一步规范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管理工作,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试行)》(内师校发〔2020〕105号),规定“本科生培养方案原则上每四年制定一次,每两年修订一次。”并明确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具体流程和原则。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工作,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第一责任,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完善用人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积极拓展教师成长、发展新模式、新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素养。

1.为学院量身定制培训

学校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主动深入广大师生,加强调研,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找准短板,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2020年4月份,专门为民族学人类学学院青年教师量身定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此次培训项目是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首次根据学院教师发展需求开展的专项定制培训,培训内容全面,培训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民族学人类学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今后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将不断优化教师发展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方发,更精准为各学院提供教师教学发展服务与支持。

2.继续开展对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

2021年12月6日至9日,我校组织开展2021年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来自各学院的39名教师参训。培训以服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需求与新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帮助新教师树立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为核心,设计了教育理论、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名师领航、教师素养等五个模块,邀请校内外具有一流学术水准、广阔学科背景的教育教学专家担任培训专家。

这次培训合理兼顾了培训内容的多元化与针对性,有效提升了新入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充分激发了新入职教师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的神圣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新教师的学术发展、教学发展和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师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比赛。

2021年9月17-18日,我校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成功举办首届内蒙古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校内专家组成评委组对参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要素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评价。最终评选出一等奖6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14人、优秀奖11人,优秀组织奖6个。在自治区课程思政大赛中我校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此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 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精神,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发挥教学比赛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我校教师成长、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平台。

4.积极回应教师员工的需求

学校积极回应解决教代会上提案需要,研制实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案,开展校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的建立工作,为新教工成长助力。2021年学校建立25个教师发展示范中心,每个中心支持1万元的建设经费。

5.主动对接自治区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工作

2021年,我区启动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工作。为加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工作的业务指导,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自治区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设在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承担全区大、中、小学校教师资格认定与培训工作,推动全校、全区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

同时,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经过近两年的设计、开发、试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系统正式上线开始运行,为我校师范生参加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提供了笔试、面试科目的真题。

6.大力推进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021年我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教育部和自治区两级新文科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点。同时,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批准,成立黄河流域“两省一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内蒙古分院,承担内蒙古地区教师教学发展理论体系与实践研究工作。

7.助力新文科教师能力发展

2021年,我校获批教育部和自治区两级新文科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点。为全面推进我校新文科建设,充分发挥我校教育部和自治区两级新文科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点示范作用,提升新文科教师教学能力发展,2021年我校通过线下研讨、线上腾讯会会议直播的方式举办了“新使命、新格局、新举措——新文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系列大讲堂”活动。通过此次培训,参训教师在聚焦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内容与研究思路、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建设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等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

8.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

教学竞赛已成为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一批批优秀教师通过教学竞赛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一流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我校成功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校赛和自治区赛。校赛选出个人(团体)奖项42项,专项奖9项,基层教学组织奖3项,优秀组织奖5项。自治区赛我校获得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和优秀组织奖。《土地经济学》教学团队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三)专业教学

1.加强线上教学资源的高质量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加强课堂教学探究与创新,提升学生自主习学能力,学校坚持“平台+资源+服务”理念,以“人、班、课”为基础数据,大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管理工具,智慧课堂作为激活传统课堂的工具,集成资源展示、教学支持、师生互动等功能,搭建了“内师在线”本科教学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学生端、教师端、管理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1月—2022年6月,“内师在线”平台建课教师3699人次,共建5051门课,运行23029个教学班,使用学生54626人次;平台累计使用容量13.73T,累积上传资源总数378270份,其中图片302018张,视频36052份;PPT36244件,音频3956个。学校将进一步建制度、建标准,实现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支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2完善制度建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式建设,强化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先后修订、出台并印发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内师校发〔2020〕60号)《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内师校发〔2020〕61号)。

3.强化考风考纪

严格按照《内蒙古师范大学考试管理规定》《关于做好本科教学期末考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期末考试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执行落实工作责任,规范考试。依据《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修订)》,强化监考教师的责任意识,有效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学生的权益。对未履行职责的监考教师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通报并严肃处理。构建校院两级巡考检查组,监督到位,确保良好的考风考纪。各学院积极宣传和动员考生诚信考试,对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纪或作弊等行为的考生进行严肃处理。

(四)实践教学

1深入推进“双选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

为推动国家“双减”政策落实的教育功能,深入推进我校“双选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展现我校在“双减”背景下的新担当,构建“理论课堂、实践工坊,一课引领、多校协同”的“双减”服务模式,学校印发了《关于开展专项工坊课程立项的通知》(内师教发〔2021〕74号)。

为带动基地校指导教师科研积极性及实习生得到全面发展,面向2018级全学期实习及“三科”帮扶支教的实习生开展实施了《师范生全学期教育实习专题项目》。经过专家评审共有31个项目获批,其中26项结题,19项作为优秀成果编入《实践共创理论对焦》教学管理丛书。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021年度学生自制教具共有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其中6项成果实现技术转让,与内蒙古正大教育装备有限公司签订协议。12月在“田家炳杯”第七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选派的9个专业9名选手,经过初赛与决赛,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3.加强专业技能

为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新课标”下的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我校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本领,确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实践技能训练标准》,该标准涵盖三笔一话、书写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等训练的目标与要求。从2019级学生开始,学校为每位师范生配备一块便携式小黑板。2020年起于军训期间开展全校新生粉笔字书写大赛,目前已开展2届。

(五)毕业论文

1完善毕业论文管理体系

学校全面部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各学院成立答辩小组,组织指导教师,对选题意义、写作安排、逻辑构建、专业能力以及学术规范等进行指导。

对毕业论文质量实行三级把关制度。指导教师为一级把关,对学生的论文质量全程负责。评阅教师为二级把关,重点检查写作是否规范,有无重大错误,并提出修改意见。答辩委员会进行第三级把关,由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全面严格审核,对有问题的论文要求再次修改。

2研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

为提高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能力,研发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平台,实现了线上选题、线上开题、线上指导、提交自检等全程化智能服务体系。引进知网、维普的本科毕业论文资源数据库,建立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专家库,保证本科毕论文(设计)质量。

3组织开展毕业论文撰写能力培训

学校组织开展毕业论文撰写能力培训。邀请优秀指导教师开展“撰写毕业论文”讲座。指导教师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格式、结构、国际单位制符号的使用、参考文献的引用、实验数据的整理、上下文关系以及图、表的规范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讲解,对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和技巧。

4.完善评选评优制度

为提高毕业论文水平,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每年按照5%比例推选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并发放荣誉证书。

(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坚持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向前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学校通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帮助同学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增长本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创优热情以引领团员青年参与科技创新、提升创业技能为目标,我校举办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经校级评审选送40件作品参加自治区竞赛。最终我校获得4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学校荣获自治区“优胜杯”。其中,2件作品进入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1件作品在第七届青年科普创新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2021年10月,我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喜获佳绩。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匠绣芳华—创新非遗传承振兴“蒙绣”产业的践行者》和高教主赛道《城市安全卫士-智能化多灾害管控系统领跑者》分别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均创我校历史新高,实现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双重突破。

(七)学风管理

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良好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校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学风管理。

为进一步落实与育人工作综合改革任务,党委学工部启动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百优”学风示范班集体建设项目,每学期评选出100个“优良学风示范班集体”并给予500-1000元班级建设基金支持。该项目包括构建“乐学—动力”班集体、创设“辅学—帮扶”班集体、探索“督学—养成”班集体 、打造“优学—创新”班集体、培育“勤学—示范”班集体、布局“导学—相长”班集体。通过学风示范班集体建设项目的开展,深入推进了精细化、全程化、立体化班风管理,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格局,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氛围和育人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按照学生工作“精准化、精细化、精心化”的服务理念,党委学工部联合相关部门、各学院共同在全校各级各类学生中全面实施“优秀学子领航计划”。该计划包括领航计划—大咖零距离、领航计划—联袂学吧、领航计划—创客营、领航计划—菁英汇、领航计划—i教直通车五个项目。优秀学子领航计划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载体进行设计和开展,是一项多维度、系统化、项目化的整体工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持续凸显特色和优势,全方位保障并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科学谋划,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学校立足时代之需,面向未来发展,出台《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专业建设与本科生教育工作规划》《教师教育工作规划》等12个子规划,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依法治校,启动新一轮《大学章程》修订工作,从根本上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落细;强化依法治校委员会职能,创建法治示范学校,切实将依法治校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2.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列为“书记开局项目”,制定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方案》,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积极寻求对口支援,2021年学校列入教育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学校,得到首都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并进一步争取增列更多部属高校对口支援,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3.高度重视、统筹推进落实

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2021—2022年委会研究教育教学工作14次,校长办公会研究教育教学工作6次。严格执行领导听课调研制度,2021年班子成员听课近70次,开展实践教学和一线教研近50次,真正形成“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加强教学管理建设,陆续出台《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教师教育课程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工作方案》等文件12个,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学校把本科列为资源配置第一序列,各类资源比如人力资源、资金物质资源首先满足本科需要,教学条件和教学工具无论新旧、软硬,首先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并确保本科教育的经费只增不减,逐年增加。

4.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专门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发展规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大课”“金课”。修订了《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制作了《说好普通话》,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语文》,不断提高民族学生就业和融入现代社会能力。学校还先后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本科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基地”、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地”、自治区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究基地”以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究基地”和“蒙古马精神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等重大教育科研平台8个,居全区高校之首。为培养更多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师资和各类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21年,为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强化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构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学校相继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内蒙古师范大学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实施办法》《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管理办法》《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修订)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

基于“内师在线”平台,逐步探索学生、同行、督导、管理等全过程的多元评价机制,初步形成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融合的教育评价模式,不断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独立性。

质量保障模式日渐成熟。一是分项检查、督导,包括多种计划的制定;二是定期检查、督导。每学期都在开学初、期中和期末开展三次教学检查督导;三是不定期抽查。由教学督导组对部分学院和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随机性的检查;四是开展专项检查。建立了校院两级督导管理队伍,校院两级教学督导负责对本科教学各环节开展检查、分析、评价和指导,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质量监控

1.优化制度及机制运行

为进一步落实和细化评价管理办法,学校相继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师范大学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内师校发〔2020〕105号)。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形成了针对专业调查情况的评价反馈工作。

学校通过对标教学管理日常观测点,细化数据分析来源,从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课程资源完善度、课堂实际教学与教学大纲及日历进度的匹配度、课堂教学活动的完成度、实践教学过程指导的有效性等多元数据监测、分析,针对教师、课程、专业、学院进行四位一体的综合定量统计,结合专家组、督导组的定性分析,使课程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并有效转化为改进措施方案。

2.开展评教工作

基于信息化平台,通过“内师在线”中的评教模块,每学期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实时分析与监控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3.强化学业监测

为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关怀与指导, 学校对学生学业过程进行监测。各学院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学生每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学业预警措施。对于预警学生,学院安排专人通知本人及其家长,主动找学生谈话并记录谈话情况,建立学业预警与处理档案,同时帮助预警学生找出问题原因、明确学制年限、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优化及规范试题内容管理

按照师范认证的工作要求,各师范类专业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从命题、判卷、评价、分析、排序整理等系列环节,严把质量关,规范试卷管理。2020年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教考分离新模式,引入融智云考、ITEST、学习通、百科园等考试平台支持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等公共课探索新型考试模式。

5.优化转专业政策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017年第41号令)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本、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校发〔2015〕103号)等文件精神,学校结合实际,对《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校发〔2015〕74号)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专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校发〔2017〕105号)。办法规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基本原则、申请条件及程序规范,为学生提供转专业政策支持。自2018至2021年,申请并完成转专业学生606人,涉及22个学院。

6.加强“三期”教学检查反馈

在原有的每学年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开展“三期”教学检查基础上,开展关于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帮助师生及教学管理人员检验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质量。积极落实OBE教育理念,每学期形成教学检查报告,详细列出整改内容,以文件形式发布,整改情况作为下一轮次检查的必查项目,形成了“问题-反馈-改进”闭环。

(四)基本状态分析利用

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进行了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审核、上报工作。结合检测系统数据,对年度教学质量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撰写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校领导决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向全校师范类专业提供一级监测报告,组织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帮助各单位增强质量主体意识,做好师范类专业自评自建工作,提升各专业自我建设实效。信息多种形式的反馈,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各级教学工作的改进及教学资源的分配。

(五)专业评估

1.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抓手,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认真落实自治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

学校从2017年开始,以师范专业认证评估为抓手,大力开展师范专业建设工作。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贯彻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重新制定了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出台相关的人事、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范生实践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工作成效显著。

2021年9月,经学校申请、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现场考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认证。

2022年6月,为贯彻落实《内蒙古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学校师范类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我校师范类专业办学水平和师范生质量,学校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宋冬生教授为顾问。本届专家指导委员会共34人,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2人,副秘书长1人,委员25人,工作秘书4人。专家指导委员会是实施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家组织,负责专业认证工作的规划、咨询、指导、审定等工作。

2022年8-9月,我校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预认证工作,对相关学院和教师进行了五期有针对性的培训,邀请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宋冬生教授、李广平教授、宋祥教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徐宝芳教授对我校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进行了相关指导。

2022年9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展线上认证工作,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我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教育特点;汉语言文学学科优势明显,能够有效支撑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培养。

在今后工作中,我校将继续把师范专业建设工作作为主责主业,全校上下同心同德,以建设一流师范高校为目标,以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回归教师教育初心本源,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卓越教师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好一流本科建设,深入推进管理方式转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法》。2020年底,学校开展了学院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并作为各学院年终考核绩效的发放依据。进一步深入推进管理方式转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达到以评促建的根本目的。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学校开展了2017——2022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具体如下:

1.对所学课程的评价:2017-2021 届总体本科毕业生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8.23%,专业课掌握度为 91.79%,专业课满足度为 87.32%,公共课帮助度为 85.56%

2.对教师的评价:2017-2021 届总体本科毕业生对学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5.51%;对师德师风的满意度为 94.18%,对教学态度的满意度为 90.65%,对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为 89.94%

3.学风建设:2017-2021 届总体本科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

94.52%;对课堂听讲的满意度为 96.43%,对课后自习的满意度为 91.83%,对学习交流的满意度为 92.01%

4.课堂教学评价:从整体来看,2017-2021 届总体本科毕业生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 96.16%;其中,毕业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最高,“师生互动”次之。

5.实践教学评价:2017-2021 届总体本科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88.96%。其中,毕业生对“组织管理有效性”较为满意,“开展充分性”次之。

6.毕业论文/设计评价:2017-2021 届总体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总体满意度为 96.41%。其中,毕业生对“知识的覆盖性”较为满意,“评审规范性”次之。    7.2022届毕业生母校的满意度98.08%;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93.18%,对母校学风建设总体满意度97.01%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

截至到2021年8月31日学校预计应届毕业生(不含蒙语授课专业)5673人,应届毕业生数5666人,毕业率99.88%,授予学位人数5662人,学位授予率99.97%。蒙语授课专业预计应届毕业生68人,应届毕业生数68人,毕业率100%,授予学位人数68人,学位授予率100%。学校2021届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9.88%。

2021年度,学校应届毕业生5734人,四级通过人数2101人,四级通过率36.64%,六级通过人数1047人,六级通过率18.26%。

(三)毕业生就业

学校2021届应届毕业生(不含蒙语授课专业)5666人,截至2022年831日,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4188人,初次就业率73.97%。蒙语授课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68人,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53人,初次就业率77.94%。

(四)攻读研究生

截至20228月31日,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5734名,其中师范类毕业生3747人,非师范类毕业生1987人。共有2931名学生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占全体毕业生总数的51.11%。727名学生正式考取硕士研究生,2021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12.69%。

七、特色教育

)教育实习“双选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显成效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多部文件,把教师教育发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自治区师范类高校龙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教师教育发展要求,在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中采取了教育实习“双选育人”模式,解决当前教育实习瓶颈问题,提升了师范生实习质量和就业能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之路。教育实习“双选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作为教育行业唯一案例入选2021年度自治区改革优秀案例;入选《中国教育报》2021年度“破解教育重点难点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典型报道”;获得2022年度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以信息化赋能教育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进本科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构建高质量智慧教育支撑体系。设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综合管理平台“内师在线”,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切实保障了疫情期间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内师在线”平台实现了“互联网+教学、研究、管理、评价”模式,形成了可追踪式教学服务,智能化全过程管理模式,教学评价多维度、可量化,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客观数据。平台包括思政教辅系统、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电子考务管理、教学科研项目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模块功能,为教学质量提升及持续改进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

)非师范专业产教融合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结合“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行动,以现代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经验为先导,加强“四新”学科建设,深化跨学科融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拓展非师范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12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的公示》,我校旅游学院成功入选,并且是自治区唯一一所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的高校。

)师范生教学技能扎实练就

学校不断加强师范生技能训练,通过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班、院、校、自治区、国家”五级赛制,扎实练就师范生的教学本领。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成绩显著。在五届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比赛中我校获一等奖总数与获奖总数一直位列首位。

)构建高质量双创教育体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汇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我校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部署落实国务院、教育部,自治区党委、政府、教育厅提出的相关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激励师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自治区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2年7月,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标志着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工作。打造具有师范底色、创新创业特色的师大双创教育体系,实现综合性与师范性的协调发展。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持续改进理念的贯彻落实有待加强

按照师范认证的工作要求,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我校制定了教学质量保障的相关文件;校、院两级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监控机制已基本建立。这些为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提供了保障,也为高质量培养教学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持续改进理念的贯彻落实与取得实效方面,还未能形成真正的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切实将持续改进落实到位,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保障,形成持续改进闭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内外部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的内外部评价是专业持续改进的依据,对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学生需求满足、毕业要求的达成、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纠正等具有重要意义我校虽然已经在内外部评价方面进行大许多工作,并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且匹配了相关责任人。但在评价的合理性、反馈及时性针对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针对性方面,存在部分意见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学校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完善与优化内外部评价体系并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形成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以实现高校的育人宗旨与培养目标。




阅读:

    © 2016-2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